|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门| 台湾

镬糍

日期:2024-02-28 18:30 来源:中国新媒体信息网

  镬糍,又叫镬乳、锅糍。过去,它是用糯米饭在老式灶台的镬子上摊制而成的一种食物,因为其与镬子(铁锅)有关,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盛产糯米的江南,它历史悠久,好吃又有营养,被代代相传,据记载,唐天宝(公元748)年间就被作为贡品风靡朝廷。
  
  江南湖州,素有给新媳妇生养第一胎,办“催生礼”的习俗,时间一般选在孩子出生前的半个月左右。当然,也有因孩子出生时间没有算准而或过早、或过晚的情况。这个习俗,女方称之为“端汤”,“汤”在湖州被引申为一种礼仪,如“十六岁汤”等等。到时候,媳妇的娘家还会通知出嫁女儿的长辈、族亲、小姐妹等一起乘船前往祝贺。娘家人端汤的礼品很多,有红糖、鸡蛋、孩子穿的衣服、纳(尿布)等,主要的礼品便是镬糍。在无钱购买滋补品的年代,镬糍因为是纯糯米做的,又加上特殊的工艺,有利于产妇的消化吸收,和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因此,一直受到欢迎,镬糍也成了产妇坐月子的必需品。
  
  摊镬糍前,需要准备好几件工具:炒菜用的铁铲、专用的“镬糍刀”,及可吸附油渍的一个芋艿。铁铲是盛饭和摊镬糍用的,镬糍刀是铲镬糍用的,而芋艿只是备用,如果镬子有“吱吱”冒油的地方,用芋艿擦擦就会消除。摊镬糍最忌油脂,有关的镬子、铲子等至少两天内不得与食油有丝毫关联,如炒菜等,否则,镬子等有油,就可能摊不成镬糍。
  
  摊镬糍是个费力气的活儿。一是热,身下的镬子几乎干烧,摊镬糍人寒冷的冬日不需要穿棉袄、外套。二是费力,力气与镬糍品质成正比,也就是摊镬糍人的力气越大,镬糍品质越高。邻居老李小时候,曾见过队里阿二等“高手”来家帮助摊镬糍的神采。阿二,一米八的个头,生得“横阔扁大”、十分魁梧。一把铲子在他蒲扇大的双手里像是一件魔具,滴溜溜转动,玩得炉火纯青。他取饭、摊镬糍、收“麻团”(碾碎了的饭团)、起锅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半点犹豫。别人摊镬糍,摊一张,熄一次火,他不需要停火,烧火人可以一直烧下去,而且火势越旺越好,从而就提高了摊镬糍的效率。
  
  摊镬糍也是个技术活。镬糍以“匀、薄、无焦黄色、无咯丁头”为上乘,要做到这几点,“麻团”收得干净与否是关键。也就是说麻团没收净,就会出现镬糍厚薄不匀等问题。同时,与火烧得好不好有关系。俗话说,“三分摊,七分火”,这话虽然有点过分,但有一定的道理。如果镬子的某个角落没有烧起来,形成“阴阳灶”格局,就会产生“咯丁头”,吃的时候会咯到牙齿。
  
  镬糍与锅巴是两个概念。虽然,镬糍和锅巴都是在镬子里做成的,但锅巴是用米饭烧就的,而且,不需要糯米,其用处也不一样。
  
  随着“新农村”的不断推进,以前的村坊、老式灶台等正在消失,村上摊镬糍的高手也在离我们而去。现在湖州城乡超市里卖的锅糍,一袋一袋的,都是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制作而成的“工业品”。虽然,从表面来看,镬糍还是镬糍,其味道却不是以前的味道了。(朱剑平)

责任编辑:王健

上一篇:长沙IFS x 李松x肖瑶非遗艺术全国首展,以春意盛境释放新春无限灵气

下一篇:没有了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