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门| 台湾

梁万年:“动态清零”相当于为14亿中国人购买一份保险

日期:2022-04-29 17:21 来源:澎湃新闻

4月2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动态清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外媒提问:中方强调应该从宏观层面来计算“动态清零”的成本和收益,想问一下这个成本大于收益的临界点在哪里?以及成本到底是什么?中方率先从疫情当中恢复发展,并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应对不断演变的新冠病毒,请问中方在这些年来做了哪些工作加强医疗系统的能力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计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本和收益的时候,第一,应该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这种整体上来看,我们就要从长远的,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这种观点来看它的成本和收益。第二,在评价一场抗疫战役或者斗争的成本收益的时候,不仅仅是经济或者货币的成本和收益,因为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也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做分析的时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算大账、总体账,动态账。其实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梁万年分析,理论上说,抗疫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肯定要付出成本,这种成本就包括直接的成本,比如说疫苗的接种,方舱的建设、核酸的检测,就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是它的直接成本。同时,它也会引发一些间接的成本,比如抗疫会限制局部地区一部分人的流动性,由于这种流动性的限制,可能会造成一些经济上的影响,这是它的间接成本。还有一个成本是无形的成本,比如说一些隔离人员,在一个社区特别是在封控区或者管控区这一块的人员,在家里隔离会产生一些焦虑、不安等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它都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无形的成本。

“反过来,在算抗疫措施收益的时候,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和多层次的,包括直接的收益,间接的收益,甚至是无形的收益,”梁万年认为,我们国家抗疫以来所采取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疫情的流行和爆发,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际上在期望寿命折损方面,中国有效避免了人均期望寿命的折损,维护了最广大地区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抗疫直接收益的一个具体体现。

梁万年提到,我们国家2020年经济的发展,包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了8.1%,两年平均增长5.1%,整个经济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前列。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种态势已经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梁万年在发布会上表示,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所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的抗疫举措相当于是为中国14亿人民购买了一份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的保险。

梁万年提出,“动态清零”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利用远程医疗,大数据的技术,其实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民生,更保护了脆弱人群。同时,我们通过联防联控,通过社区治理的能力提升,也促进了公共服务部门间政府和社会间,从上级政府到基层社区治理部门间有效的衔接和联动,我想这些也都可称之为是我们实施“动态清零”所产生的间接乃至无形的收益。

梁万年指出,医疗救治一直是新冠抗疫的重要一环,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尤其对相关肺炎病毒株奥密克戎流行以来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设置管理,指导各地来将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感染防控基础好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患者,同时提出了明确的不同人口数量城市的定点医院床位要求。比如原则上每一个地市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大城市定点医院床位总数应不小于500张,500万—1000万特大城市定点医院床位总数应不少于1000张,1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定点医院的床位总数要不少于15000张,其中重症床位不少于定点床位总数的10%,另外要求各地设置一定数量的后备定点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24小时内就能够腾空并投入使用。

第二,加强了方舱医院的设置管理和准备,实行病例的分级治疗,建设和改造一批方舱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在两天内投入使用,来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截止到本月25号,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近400家,床位总数约56万余张,此外,对方舱医院的医护比、床医比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三,切实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率,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标准的新冠肺炎患者转送方舱和定点医院,最大限度提高床位的使用率。同时,也要求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的关系。除此以外,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强化了ICU重症的救治建设,并配置相应的救治设施设备,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时修订完善诊疗规范,广泛的使用中医药,加强应急救治的预案,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医疗救治物资的储备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责任编辑:王健

上一篇:侠客岛:防疫就得上交钥匙、铁丝锁门?“硬核”不是胡来

下一篇:国家卫健委:各地要设立“黄码医院” 开通云门诊

图片新闻